亚洲美女尤物影院_欧美黑人疯狂性受xxxxx野外_国产这里只有精品_日韩久久电影

020-36052118

392530980@qq.com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周末及節假日

網站首頁 / 新聞中心 / 行業動態

“家用醫療器械”都能自行購買使用嗎?

2020-11-11 2107

  “家用醫療器械”都能自行購買使用嗎?

  A:不能。目前,不少醫療器械產品都在向著“家用”的方向推銷,也有越來越多人認可其“家用”的方便性。但實際上,一些使用條件比較嚴格的醫療器械還是應該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購買使用,不能貪圖方便。

  如使用血糖儀測血糖就需要扎破手指取血液測試,同時對血糖檢測器的技術要求也比較高,在購買和使用時要充分考慮。還有一些醫療器械是一部分植入體內,一部分在體外使用,如一些人工耳蝸、某些助聽器、人工喉及直接接觸角膜的隱形眼鏡等,這些器械都需要患者在專業醫生的指導培訓下使用,切勿自行配置使用。

  Q:可家用醫療器械主要有哪些?

  A:可以“家用的”醫療器械也都必須有醫療器械產品注冊證。主要有:

  (1)家用治療儀器:遠紅外線治療儀、磁療儀、理療儀、中頻治療儀等。

  (2)家用檢測器械:血壓檢測儀、血糖檢測儀、電子體溫表、聽診器等。

  (3)家用醫療康復器具:家用制氧機、頸椎腰椎牽引器、防褥瘡床墊、矯形器等。

  Q:如何選購“家用醫療器械”?

  A:從退熱貼、體溫計、血糖儀、醫用棉簽、創可貼,到老年人使用的輪椅都屬于可以家用的醫療器械,購買時要從產品分類、證照等多個方面入手。

  (1)要在醫生指導下購買使用。醫療器械是用于預防、診斷、治療疾病,所以消費者在購買醫療器械前要仔細閱讀產品說明書,弄清產品的作用機理、適用范圍、使用方法、注意事項、禁忌證等,結合醫生的建議和自身情況選擇產品。

  (2)要學會查看產品證照。所有的醫療器械,包括進口醫療器械在內,都必須取得醫療器械注冊(備案)證后方可上市銷售,包裝、說明書

  上必須印有生產企業的生產許可(備案)證號、產品注冊(備案)證號。沒有生產許可(備案)證號和產品注冊(備案)證號的,要么是假冒產品,或不屬于醫療器械產品。消費者可以登錄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網站查詢證號的真偽。

  (3)要學會查看產品分類。我國實行醫療器械分類管理制度,根據產品的安全風險程度將其劃分為第一、第二、第三類。看產品注冊文號中“第”字后的第一位數字,是1就為第一類,是3就是第三類,醫療器械只有三個類別,類別越高風險程度越高。如醫用棉簽,XXX(省、市)藥監械(準)字2013第1XXXXX號,為一類醫療器械;一次性使用無菌注射器,國食藥監械(準)字2013第3XXXXXX號,為三類醫療器械。第

  三類醫療器械不宜自行購買作為家用,因為這類醫療器械存在較大的安全風險,使用要求也更為嚴格。因此,消費者在購買醫療器械時,應該向商家咨詢清楚產品類別及其安全隱患,從而選購安全性較高的產品。

  (4)要看經營者有沒有資質。為了確保購買的產品合法有效,消費者要到正規的藥店或醫療器械經營企業購買,在購買時要查看商家是否具有醫療器械經營許可證(醫療器械經營備案憑證)、營業執照等合法資質,售后服務是否有保障。對流動銷售、臨時設攤銷售的產品要慎重購買,以免上當受騙。

  (5)不要輕信推銷人員的宣傳。醫療器械在注冊審批時,其適用范圍是要經過監管部門嚴格認證的,所以消費者在購買時要查看正式的產品說明書。特別要注意的是,有的商家在推銷產品時不按照批準的適用范圍進行宣傳,甚至任意夸大產品療效,宣傳“療效神奇”、“包醫百病”,當遇到這種情況時消費者就要特別留神。健身器材以及一些含“保健”功能的衣服、帽子、鞋、襪、手鐲、耳環等都不屬于醫療器械,它們只是一些普通商品,不具有治療功能,且未經過任何的臨床驗證,消費者若購買這些商品來治療疾病,不但花了冤枉錢,還會貽誤病情救治。

  (6)繳費后別忘索取發票。消費者在購買醫療器械時一定要索取購物發票,因為正式發票是購買憑證,在產品保修、質量投訴中用處很大。消費者千萬不能圖省事貪便宜購買沒有正式票據的產品,否則,難以維權。

  Q:購買了不合格的醫療器械,怎么辦?

  A:如果您發現所購的醫療器械產品是不合格產品,建議及時做兩件事,維護自身權利:

  第一,維權。您應當保存該醫療器械產品和購進發票,直到您的權利得到維護;如果您使用了該醫療器械并造成損害的事實及后果,還要保存相關的證據,如就醫的病歷、發票、傷殘報告等,當然最好還有使用與造成損害的鑒定報告。維權可以從兩個角度進行,一個從消費者權益保護的角度,另一個是從損害賠償的角度。選擇哪一種方法進行,就看是否有利于維權和是否便利進行選擇。一般講,如果購買了不合格醫療器械沒有使用,或使用了沒有造成危害,您可以直接找商家索賠,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可以得到賠償,在這過程中,您可以尋求當地“消費者協會”的幫助,這種方法比較便利。如果您購買并使用該醫療器械,且造成了傷害,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就不足以維護自身的權利,這時您應當選擇訴訟途徑,以損害賠償來維權更有力度。

  第二,向當地食品藥品監管部門投訴,讓職能部門調查處理,以維護醫療器械市場的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