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36052118
392530980@qq.com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周末及節假日
髖關節撞擊綜合征的檢查、治療及自我康復訓練
2021-02-05 2004
髖關節撞擊綜合征是股骨近端和髖臼盂緣之間相對解剖關系異常,導致髖關節活動兩者之間不正常的接觸、碰撞,損傷髖臼盂唇及關節軟骨,引起髖關節疼痛、活動受限等一系列臨床癥狀。多表現為輕微外傷后或無外傷出現腹股溝區慢性疼痛,髖關節活動受限,以屈曲和內旋為著。但因為醫患對本病認識不足,導致漏診或治療不及時,從而錯失了最佳治療時機。
臨床表現
癥狀
患者多為喜歡運動的青壯年。在本病的最初階段,患者通常主訴間斷的腹股溝區的慢性疼痛,同時伴有髖關節的活動受限,都因髖關節活動過度(如:體育運動或長時間行走)或長時間保持坐位后加重。隨著疾病的進展,還可有腰背部、骶髂關節、臀部或大轉子處疼痛,但疼痛處一般不低于膝關節平面。
體征
通常表現為髖關節活動受限,特別是屈曲內收內旋受限。撞擊實驗陽性率高達95%。
①若撞擊發生在髖臼前外側時,應做前方撞擊實驗,具體方法為:患者仰臥位,當髖關節被動屈曲接近90°和內收時,髖關節內旋。屈曲和內收導致股骨頸和髖臼緣接近;額外的內旋應力導致在盂唇上的剪切力,并且當有軟骨損害,關節盂唇損害,或兩者都存在時產生劇烈的疼痛。
②若撞擊發生在髖臼下后方時,應做后方撞擊實驗,具體方法為:患者仰臥在床邊,并且讓患肢懸空于床尾外,從而使髖關節伸展。伸展位外旋產生腹股溝深部疼痛表明后下方撞擊。
陽性的撞擊實驗與髖關節核磁共振斷層掃描片所見的髖臼邊緣損害緊密相關。
影像表現
X線:
1.凸輪撞擊型
直接表現:
股骨頭頸聯合處前上緣骨性突起:“槍柄樣”畸形
非圓形的股骨頭
股骨頭頸偏心距減小
α角增大
繼發髖關節退行性變:
髖臼唇硬化
髖臼緣骨贅或游離鈣化
關節間隙變窄、關節面囊變
2.鉗夾撞擊型
直接表現:髖臼發育不良(髖臼過深、髖臼前傾、髖臼后傾、髖臼后壁過度覆蓋)
繼發髖關節退行性變:
髖臼緣骨化或鈣化
關節間隙變窄、關節面囊變
髖關節水平軸位上股骨頭頸連接部可見局限性的線形切跡或凹陷
股骨頸前上區域的囊變及相鄰骨皮質增厚
健康號
髖關節撞擊綜合征的解剖、分型、表現、檢查、治療及自我康復訓練
文/玖玖骨科 2021-02-05 17:54:19 來源:中國網醫療頻道
陽性的撞擊實驗與髖關節核磁共振斷層掃描片所見的髖臼邊緣損害緊密相關。
髖關節撞擊綜合征是股骨近端和髖臼盂緣之間相對解剖關系異常,導致髖關節活動兩者之間不正常的接觸、碰撞,損傷髖臼盂唇及關節軟骨,引起髖關節疼痛、活動受限等一系列臨床癥狀。多表現為輕微外傷后或無外傷出現腹股溝區慢性疼痛,髖關節活動受限,以屈曲和內旋為著。但因為醫患對本病認識不足,導致漏診或治療不及時,從而錯失了最佳治療時機。今天詳細為大家講解本病,值得學習借鑒!
解剖
股骨頭及髖臼表面覆蓋有關節軟骨,為透明軟骨、圓韌帶窩處無軟骨覆蓋,髖臼邊緣附有髖臼盂唇,由纖維軟骨構成,附著于髖臼前緣、外側緣及后緣,下緣與髖臼橫韌帶融合。前唇較薄,后唇較厚。
臨床分型
FAI根據形態學改變有三種不同的類型:
正常與FAI的髖關節示意組圖:
左上圖是正常的髖關節;
右上圖是凸輪型,在股骨頭頸部出現凸出部分,在活動時撞擊髖臼緣;
左下圖是鉗夾型,髖臼緣凸出,當股骨頭內旋時出現碰撞;
右下圖是混合型,在活動時髖臼與股骨頭凸出部分同時碰撞。
凸輪撞擊(CAM TYPE)
通常存在于經常運動的男性,它通常由股骨頭的非球形部分或者寬展突出畸形的股骨頸在屈曲和內旋時擠壓、碰撞并剪切髖臼軟骨及髖臼唇,剪切力造成髖臼唇從表面向內部損傷及從髖臼上撕裂,髖臼軟骨的損害通常發生在髖臼的前上部。
一般是由股骨頭頸交界處的骨性結構異常所致。正常股骨頭頸交界處呈局限性凹陷,如果此凹陷變淺、消失,甚至出現局部隆起,即所謂的“手槍柄”樣畸形。
鉗夾撞擊(PINCER TYPE)
通常存在于喜好活動的中年女性,它通常由股骨頭頸連接處和髖臼緣的異常接觸,反復的撞擊接觸導致髖臼唇的變性,進一步引起髖臼內部囊性變以及髖臼唇周的骨化和髖臼加深。該慢性損傷常位于髖臼軟骨周圍的狹窄長條狀區域。髖臼唇周圍的變性通常以骨化形式表現。
一般是由髖臼過度覆蓋導致。髖臼后傾、髖臼過深、髖臼前突或髖臼緣骨化均可導致普遍性或者局限性髖臼過度覆蓋。
混合性撞擊(MIXED TYPE)
在Beck等對149個髖關節的研究中,他們發現只有26個髖關節單獨發生凸輪撞擊,16個髖關節單獨發生鉗夾撞擊,研究表明凸輪撞擊和鉗夾撞擊很少獨立發生,FAI的大部分情況為這兩種機制的復合體。
股骨頭頸部和髖臼緣同時出現凸出,大部分FAI病例為混合型。
FAI在組織學特征上都表現為對發生斷裂并引發變形反應的髖臼唇的輕微慢性的刺激。一份對有FAI癥狀的25個患者的研究表明,凸輪撞擊和鉗夾撞擊在髖臼唇的組織病理學特點上不存在區別。
臨床表現
01
癥狀
患者多為喜歡運動的青壯年。在本病的最初階段,患者通常主訴間斷的腹股溝區的慢性疼痛,同時伴有髖關節的活動受限,都因髖關節活動過度(如:體育運動或長時間行走)或長時間保持坐位后加重。隨著疾病的進展,還可有腰背部、骶髂關節、臀部或大轉子處疼痛,但疼痛處一般不低于膝關節平面。
體征
通常表現為髖關節活動受限,特別是屈曲內收內旋受限。撞擊實驗陽性率高達95%。
①若撞擊發生在髖臼前外側時,應做前方撞擊實驗,具體方法為:患者仰臥位,當髖關節被動屈曲接近90°和內收時,髖關節內旋。屈曲和內收導致股骨頸和髖臼緣接近;額外的內旋應力導致在盂唇上的剪切力,并且當有軟骨損害,關節盂唇損害,或兩者都存在時產生劇烈的疼痛。
②若撞擊發生在髖臼下后方時,應做后方撞擊實驗,具體方法為:患者仰臥在床邊,并且讓患肢懸空于床尾外,從而使髖關節伸展。伸展位外旋產生腹股溝深部疼痛表明后下方撞擊。
陽性的撞擊實驗與髖關節核磁共振斷層掃描片所見的髖臼邊緣損害緊密相關。
影像表現
X線:
1.凸輪撞擊型
直接表現:
股骨頭頸聯合處前上緣骨性突起:“槍柄樣”畸形
非圓形的股骨頭
股骨頭頸偏心距減小
α角增大
繼發髖關節退行性變:
髖臼唇硬化
髖臼緣骨贅或游離鈣化
關節間隙變窄、關節面囊變
2.鉗夾撞擊型
直接表現:髖臼發育不良(髖臼過深、髖臼前傾、髖臼后傾、髖臼后壁過度覆蓋)
繼發髖關節退行性變:
髖臼緣骨化或鈣化
關節間隙變窄、關節面囊變
髖關節水平軸位上股骨頭頸連接部可見局限性的線形切跡或凹陷
股骨頸前上區域的囊變及相鄰骨皮質增厚
中心邊緣角(CEA角)正常范圍為25-39;
髖臼指數(AI)正常值>0;
擠壓指數(E/A+E)正常值<25%。
IIL:髂坐線;AW:髖臼前壁緣;RW:髖臼后壁緣;A為股骨頭被髖臼覆蓋部分的寬度;E為股骨頭未被髖臼覆蓋部分的寬度;F為髖臼窩線。
髖臼過深,髖臼窩線位于髂坐線內側
CEA>39°時,提示髖臼過度覆蓋
髖臼前突,股骨頭與髂坐線相交
髖臼后傾
髖臼前緣線位于髖臼后緣線的外側:陽性交叉征(8字征)
髖臼后壁過度覆蓋:髖臼后壁緣位于股骨頭中心的外側,即后壁征
CT表現:
掃描部位自髖臼到小轉子
以股骨頸軸線為旋轉中心軸,所謂股骨頸軸線
根據兩個骨盆基點來定:股骨頭中心點和股骨頸最狹窄部
CT表現與X線平片相同
能更清晰顯示細微骨質結構改變:髖臼邊緣的骨贅、股骨頸疝窩、關節面下囊變等細節。
凸輪撞擊型FAI
股骨頭頸聯合處前上緣骨性突起、骨質硬化
非圓形的股骨頭
常見治療方法
1.西醫治療:非甾體類抗炎藥及軟骨保護類藥物、局部沖擊波、關節腔注射藥物、手術治療等;
2.物理治療:冰敷、中頻電療、微波療法、磁療、超聲波等;
3.中醫治療:中藥外敷療法、針灸推拿等。
自我康復訓練
拉伸髂脛束
一天2次,一次三組,每次保持靜力性拉伸30秒。
臀橋訓練
平躺于瑜伽墊上,雙手掌心向下平放于身體兩側,雙腿微微分開至略寬于肩并彎曲呈60度,兩腳掌平踏于墊面,吸氣收緊臀部并腰上挺,使身體呈一條直線,至最高點稍停留然后慢慢放下還原,不要接觸地面。15個一組,每次三組。
髖外展力量訓練
側躺,身體與大腿呈120度,大小腿呈90度,雙腳并攏,呼氣時打開膝蓋,吸氣放下膝蓋。15個為一組,每次三組。注意控制節奏,慢抬慢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