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36052118
392530980@qq.com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周末及節假日
最新臨床數據顯示:卒中康復啟動越早,功能恢復效果越好
2021-05-17 1302
上海國際醫學中心康復醫學科共同發布《2019-2020年度康復臨床成果報告》。這是第二年發布該份報告,圍繞臨床成效、患者特征、質控體系等多個維度進行了回顧及梳理,臨床數據證明,對于卒中患者,及早康復治療可以大大提高功能康復的效果。同時也驗證霽達康復引入并加以創新的德國康復模式對卒中患者回歸健康、提高生活品質的積極效果。
卒中康復啟動越早,功能恢復效果越好
“早診斷、早治療、早康復”是“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提出的理念。在霽達康復支持的上海國際醫學中心康復醫學科,76%的患者就在卒中發病后的六個月內啟動了康復治療。
該報告對2019年10月1日至2020年9月30日期間住院的卒中患者進行臨床數據分析,發現他們經康復治療后,早期巴塞爾指數(評定患者早期神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率達到138.5%;其中發病6個月內接受康復治療的卒中患者恢復良好,巴塞爾指數(評定患者獨立生活能力)改善率達到36%,國際功能獨立性評定標準指數(評定患者軀體功能、言語、認知和社會功能)改善率達到28.6%。
為了更全面展現臨床成果,今年報告中展示了更多評估量表的數據分析,涵蓋平衡能力,上下肢運動功能,認知功能等,評估內容和結果更為全面。這些臨床數據結果都顯示,六個月內啟動康復治療的卒中患者改善值遠高于其他發病時間段內接受治療的患者,再次印證卒中康復啟動越早,功能恢復效果越好。當然,卒中康復永遠都為時不晚。發病后其他時間段內接受治療的卒中患者功能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多維度分層級評估,精準問題精準方案
對卒中患者進行詳細評估是發現功能障礙的根源,從而制定精準康復方案的重要前提。自2019年初,霽達康復在上海國際醫學中心康復醫學科開始推進三級評估體系的使用。這套體系是霽達康復基于德國康復理念自主設計,從患者整體生活狀況,功能狀況和個體局部功能進行詳細評定,涵蓋了活動能力,獨立生活狀況,手功能,言語和認知等多個方面約20個評估量表及200多條個體化評估條目。
中國康復醫學會老年康復專委會主任委員,上海市康復治療質控中心主任鄭潔皎教授,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腦卒中中心主任劉學源教授對霽達康復的創新理念給與充分肯定。他們表示,作為德國先進的康復理念落地上海,又根據國內體制進行了優化和創新,值得業界同仁借鑒學習。
來自德國的舒樂博教授介紹說,“數據顯示,中國卒中患者中26%-38%伴有失語癥問題【1】。語言能力的喪失不僅讓卒中患者失去了與家人和社會交流的能力,也給患者的心理帶去了不可估量的重創。今年我們臨床團隊將著眼于神經語言學領域,引入在西方國家廣泛應用,并經循證醫學驗證的先進治療手段,例如旋律音調療法(MIT),強制性誘導語言療法(CIAT)和強化語言行動治療(ILAT),以期幫助更多失語癥患者重獲‘聲音’。”